联系我们CONTACT US

  • 中国商品条形码中心
  • 联系人:王经理
  • 电话:17732605906(微信同步)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南二维条码如何生成?

河南二维条码如何生成?

作者:中国商品条形码中心 时间:2022-12-10 08:22:37

商品条形码申请作为全球的通用语言,必然是实现商业、贸易扩大化的最佳途径。于是,商业条码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瞬间风生水起。今天我们就以建材行业为例,谈谈商品条码在建材行业中的应用。我国建材超市最早出现于1998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大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百安居(英国品牌)在国内24个城市开设门店63家;东方家园在16个城市开设门店25家;家得宝(美国品牌)在我国6个城市开设门店12家;好美家在9个城市开设门店27家;家福特在5个城市开设门店5家;乐华梅兰(法国品牌)在北京开设门店1家;美颂巴黎(上海)、新家园()、华美乐(东莞)、旺德府(湖南)、百姓家(湖南)等地方性大型建材超市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显现,发展迅速。然而,许多建材生产企业还没有申请使用商品条码,部分已经使用商品条码的企业由于条码质量存在问题,致使条码识读设备拒读或误读,给建材超市和商贸企业的条码POS系统造成极大困难。

由此要提醒大家的是,为了保证条码质量,一定要注意条码材质以及选择专业的条码软件。像市场上常见条码标签设计软件,采用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的商品条码设计,质量上都是有保证的。而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较之普通超市,商品条码在建材超市的应用还很不规范。大件建材产品的商品条码使用情况没有小件产品规范,变量零售商品的使用情况没有定量零售商品规范。不规范应用的情况包括:扩大“商品条码店内码”的使用范围;商品条码过期或条码存在质量问题的仍继续使用;店内自编码覆盖商品条码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总结了一下原因:对商品条码相关标准、法规不熟悉;为了快速销售,对于商品条码印刷不规范或已过时效的情况,不加处理或采用店内自编码代替。在建材行业中,建材超市店内自编码情况普遍,大多数超市选择商品条码与店内自编码共同应用于扫描结算。建材超市店内自编码的形式多样,但主要集中在两种:一种是采用6位的SKU号进行标识的Code128码;一种是借用“不含价格信息的13位商品条码店内码”编制方案进行编码的自编码。前一种码在家得宝、百安居、东方家园中应用广泛。据家得宝、百安居管理人员介绍,SKU号在建材超市应用相当普遍,店家甚至以同一件商品在A家超市和B家超市不同,来区分哪件产品是从自己店里卖出的。店内自编码的使用常见于广东、湖南一带,严重扩大了商品条码店内码的应用范围。目前来看,商品条码在建材超市中主要应用于零售结算。建材超市商品多为由供应商直接供货或采取第三方物流形式,未建立采购物流系统及配送网络,商品条码在建材超市物流配送环节中的应用需要较长时间开拓和市场培育。

为了进一步提高商品条码在我国建材行业的应用水平,促进我国建材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联合一些专业人士发出以下倡议:

1.建材超市和商贸企业应积极采用和完善商业POS系统,为实现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创造条件,为快速准确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2.各建材超市和商贸企业应优先采购有商品条码的商品,并按有关规定,进货时把好商品条码质量关。3.建材生产企业及供货商积极申请注册商品条码,按照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设计和制作商品条码标签,委托具有条码印刷资格的印刷企业印制商品条码。4.各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商品条码管理办法》,提高法制观念,避免因违法使用商品条码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由于建材产品的特殊性,要全面快速实施商品条码存在一定的困难。要想在建材摊位式批发市场、综合门市市场、连锁建材超市等经营模式并存下去,建材超市发展壮大并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是该行业流通领域标准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路线,相信商品条码能够在该行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拭目以待。

条形码申请技术最早产生在风声鹤唳的二十年代,诞生于Westinghouse的实验室里。一位名叫JohnKermode性格古怪的发明家“异想天开”地想对邮政单据实现自动分检,那时侯对电子技术应用方面的每一个设想都使人感到非常新奇。他的想法是在信封上做条码标记,条码中的信息是收信人的地址,就象今天的邮政编码。为此Kermode发明了最早的条码标识,设计方案非常的简单(注:这种方法称为模块比较法),即一个“条”表示数字“1”,二个“条”表示数字“2”,以次类推。然后,他又发明了由基本的元件组成的条码识读设备:一个扫描器(能够发射光并接收反射光);一个测定反射信号条和空的方法,即边缘定位线圈;和使用测定结果的方法,即译码器。

Kermode的扫描器利用当时新发明的光电池来收集反射光。“空”反射回来的是强信号,“条”反射回来的是弱信号。与当今高速度的电子元气件应用不同的是,Kermode利用磁性线圈来测定“条”和“空”。就象一个小孩将电线与电池连接再绕在一颗钉子上来夹纸。Kermode用一个带铁芯的线圈在接收到“空”的信号的时候吸引一个开关,在接收到“条”的信号的时候,释放开关并接通电路。因此,最早的条码阅读器噪音很大。开关由一系列的继电器控制,“开”和“关”由打印在信封上“条”的数量决定。通过这种方法,条码符号直接对信件进行分检。

此后不久,Kermode的合作者DouglasYoung,在Kermode码的基础上作了些改进。Kermode码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当的低,并且很难编出十个以上的不同代码。而Young码使用更少的条,但是利用条之间空的尺寸变化,就象今天的UPC条码符号使用四个不同的条空尺寸。新的条码符号可在同样大小的空间对一百个不同的地区进行编码,而Kermode码只能对十个不同的地区进行编码。

直到1949年的专利文献中才第一次有了NormWoodland和BernardSilver发明的全方位条码符号的记载,在这之前的专利文献中始终没有条码技术的记录,也没有投入实际应用的先例。NormWoodland和BemardSilver的想法是利用Kermode和YOung的垂直的“条”和“空”,并使之弯曲成环状,非常象射箭的靶子。这样扫描器通过扫描图形的中心,能够对条码符号解码,不管条码符号方向的朝向。

在利用这项专利技术对其进行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一位科幻小说作家Isaac-Azimov在他的“裸露的太阳”一书中讲述了使用信息编码的新方法实现自动识别的事例。那时人们觉得此书中的条码符号看上去象是一个方格子的棋盘,但是今天的条码专业人士马上会意识到这是一个二维矩阵条码符号。虽然此条码符号没有方向、定位和定时,但很显然它表示的是高信息密度的数字编码。

直到1970年IterfaceMechanisms公司开发出“二维码”之后,才有了价格适于销售的二维矩阵条码的打印和识读设备。那时二维矩阵条码用于报社排版过程的自动化。二维矩阵条码印在纸带上,由今天的一维CCD扫描器扫描识读。CCD发出的光照在纸带上,每个光电池对准纸带的不同区域。每个光电池根据纸带上印刷条码与否输出不同的图案,组合产生一个高密度信息图案。用这种方法可在相同大小的空间打印上一个单一的字符,作为早期Kermode码之中的一个单一的条。定时信息也包括在内,所以整个过程是合理的。当第一个系统进入市场后,包括打印和识读设备在内的全套设备大约要5000美元。

条形码申请从最初仅作为商品身份证解决商品的身份识别和零售结算,逐渐用于物流、仓储、出产、商业交易方、位置等编码标识治理,还能承载商品的出产日期、批号、位置等更多附加信息,近年来更在食物安全追溯、产品质量监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移动商务等重点领域得到更深层次的应用。条形码的重要属性是无含义性。条码符号通常并不包含商品价格或防伪等信息,假如散装的生鲜食物,如蔬菜、生果、肉类等无法预先包装,不适合印制原印码的商品,需要在超市或卖场现场打印出条码,俗称店内码,这种条码有时包含表示该商品品名及与其重量或价格。假如某些商品贴有追溯码,这种条码便集成了商品品名、价格等信息。

条码符号是将商品的代码翻译成宽窄不同的条形码供机器识读,万一碰到条码质量出了题目或被污损,以及扫描器泛起故障读取不了条码信息的情况,条码下方的一串数字字符就派上了用场,这些数字可供人们肉眼识别,超市里的收银员可以通过输入数字达到读取数据的目的,读取的这些数字与通过扫描器读取的数据是一致的。条码下边的13位数字代码,是商品在全球通行的独一的身份证,一个重要属性就是独一性。按这个属性编制的条码,条形码在全球范围内不重复,对不同种类、不同规格、不同包装、不同价格、不同颜色等性质的商品,均应编制不同的代码。否则计算机系统就会把它们视为完全相同的商品,从而造成价格结算及治理上的混乱。对企业来说,只有印制了条码的商品才是行销全球的通行证。

商品条形码是商品的独一标识,为国际通用的产品符号,各国同一编码,可以标出商品的出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出产日期、分类号、种别、日期等信息。条形码为保证在线商品信息的完整性,利便卖家针对消费者开展针对性营销。众所周知,商品条码(简称条码或条形码)是由一条条深色和浅色条形符号及其下方的阿拉伯数字(字母)代码两部门构成的符号构成的。

说出来你也许会不信,但是如果没有条形码,整个美国的经济都无法正常运行。这些黑白条形码申请不但能让机场弄丢你的行李,能对UPS和联邦快递的所有包裹基进行跟踪,而且还能在美国邮政管理局(UnitedStatesPostalService,简称USPS)里对各种信件进行分类。它们既可以用在装配线、托盘和箱子上,也可以用在护照和医院的病号服上。研究人员甚至会将这些小小的条码放在蜜蜂上,以观察它们的交配习惯。

条形码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48年,当时这项技术的发明者伯纳德苏沃(BernardSilver)还只是德瑞索大学的一个研究生,他偶然听说当地的一个食品店老板为了加快结账速度,正在研究一种能自动读取产品信息的方法。于是,苏沃开始与自己的朋友诺曼约瑟夫伍德蓝德(NormanJosephWoodland)一起研究这个解决方案。他们首先想到了可以利用油墨在紫外光下发光的特性来识别产品,但油墨的不稳定性和高昂的成本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后来经过反复的试验和思考,他们于1949年申请了用于食品自动识别领域的环形条形码专利。

与现在的条形码不同,当时的条形码不是由线条构成,而是一组同心圆,通过照片扫描器读取。它形如箭靶,美国人称其为公牛眼。遗憾的是以美国当时的工艺和经济水平,他们还没有能力印制出这种编码。随后,伍德蓝德加入了IBM公司,并把自己的专利卖给了IBM。1962年,Philco以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从IBM公司手中买走了这项专利,并将其卖给了RCA。我们目前所知的第一个商用条形码出现于1966年,但人们很快就意识到应该为其制定出一个行业标准。

1966年,美国国家食物连锁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FoodChains(NAFC))要求制造商研制一种能够加快货物验收速度的设备,于是,RCA于1967年在辛辛那提的克罗格商店安装了第一个条形码扫描系统。这些条形码并不是直接预印在产品包装上的,而是由店员粘贴上去的。1970年夏天,应国家食物连锁协会要求,Logicon公司开发出了食品工业统一码(UGPIC)。随后,美国统一编码协会在1973年建立了UPC码系统,并且实现了该码制的标准化。

UPC码首先在杂货零售业中试用,1974年6月25日,俄亥俄州的Marsh超级市场安装了由NCR(NationalCashRegister,IBM公司的前身)制造的第一台UPC扫描器。在使用UPC条码的27种商品中,第一个被收银员SharonBuchanan扫描的是标价69美分的十片装箭牌口香糖。在1978年,美国只有不到1%的杂货店拥有扫描系统;到了1981年中期,这一数字上升了到了10%,1984年是33%,而现在,这拥有扫描器的杂货店比例已经达到了90%以上。

美国铁路协会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晚期实现了对自动识别技术的第一次工业化应用。1967年,该协会开始采用一种光学条形码作为汽车标签,并于当年十月安装了一台扫描器。7年后,美国有95%的船队都采用了这种标签,但由于某些原因,该系统无法保持正常工作,并在70年代末被淘汰了。条形码真正的第一次工业化应用出现在1981年,美国国防部在所有卖给美国军方的产品上都使用了Code39条形码。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正是零售业的成功应用才促进了条形码技术早期的发展。

EAN-13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零售品销售的条形码。它拥有13个字符,前2个或者3个是国家代码,它主要是表明了制造商是在哪个国家注册的(而不是产品的生产国),随后国家代码之后的是9或10位数字(取决于国家代码的长度)和一个单一的数字校验码。此外,人们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一个2位数或5位数的补充条码。美国统一编码委员会(美国零售编码的发布组织)宣布从2005年1月开始,美国的所有零售扫描系统都必须有能力对EAN-13和标准的UPC-A编码进行识别,这意味着所有向美国和加拿大出口产品的制造商都不必须再为自己的产品制作两个商标了。

目前,全球每天大约要扫描80亿次条形码。而普华永道公司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条形码每年仅在超市和大众零售领域就能为客户、零售商和制造商节约300亿美元的成本。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苏沃并没有亲眼看到条形码的商业化应用,他在自己38岁的时候(1962年)英年早逝。而诺曼约瑟夫伍德蓝德则在1992年被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授予了国家科技奖章。


 

版权所有:中国商品条形码中心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QQ/微信:1766534168